随着新课的结束,中考复习阶段便拉开了序幕,此时老师和同学们常会遇到一些问题,产生一些困惑,比如:如何复习教材中的精读篇目,如何选择课外语言材料,如何在复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如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复习,语文复习如何做题,怎样处理复习过程中的练习和讲析等等。回顾2007年中考前的复习,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。
一、胸中要有全局
要有全局、有计划、有方法、有效率地带领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段宝贵的时间把复习工作做好,老师作为中考复习过程中的指导者,首先要做到胸中有全局。这种有全局不仅是要明确复习的范围,还要有正确的理念,在把握《课标》精神的同时吃透《考纲》。
由于我们学校平时的理论学习活动开展得比较多,老师们对新《课标》精神的领会有一定的基础,这在复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2007年《考纲》下发比较迟,好在我们的教材与2006年中考一样,所以我们不消极等待,而是先找上一届的毕业班老师借来06年《考纲》,合理地利用其中可利用的信息,这为第一轮复习带来了方便,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事实上5月份的新考纲内容变化不大。
认真学习《考纲》,我们明确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、基本篇目的范围、试题的形式及难度等等。纲举目张,以下的复习便可以井然有序地开展了。
二、操作要有步骤
三年的学习内容要在短短的时间里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,当然要有计划、有步骤。我们备课组的老师通过集体讨论,决定将复习工作分三个步骤进行:
第一轮,复习基本篇目、文言文阅读;
第二轮,带学生学习07《考纲》、复习基础知识及现代文阅读;
第三轮,复习综合运用、中考作文指导。
时间短、任务重,样样都要抓,此时理清步骤,脚踏实地、沉着冷静显得尤为重要。
三、实施要有方法
理清了步骤,心里有了一盘棋,怎样下好这盘棋也要讲究一点方法。例如,复习中一定免不了通过做题来掌握方法,如何做题效率才高?每位老师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。
我比较注重练习要少而精、讲解要深而透。练习是必要的,大赛之前离不开热身赛,中考也离不开考前演练。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搞题海战术。练习,首先要选择恰当的、能体现中考方向的材料,切不可随随便便地“拿来”,最好是自编一些,选用一些。材料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加工,作一些增、删、改之后再使用,不要跟着材料走,而要让材料为我们所用。
教师的讲解要使学生在做题中掌握一定的规律,学会一定的技巧,教给学生一些随机应变的能力。这样,学生通过复习就能感受到自身的进步,为中考增添几分信心。
在此期间最好还要有自主阅读,即自主选择课外优美散文、科普说明文等。怎么读?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,在阅读中思考,在思考中阅读。再者读书还可以与作文相结合。每读一篇文章总要思考几个要点:一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,二是文章的结构如何,三是文章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是哪些,四是文中有没有什么哲理,五是品味鉴赏一下文章的语言。阅读是积累,语感从读中来,阅读的能力从读中来,阅读的灵性从读中来,读书更能对写作起到滋养、启迪、借鉴的作用。
四、效果要有检测
整个的复习过程中,在必要的阶段合理地安排考试,随时了解阶段性的复习效果,根据反映出的问题,及时调整方法或进行一些改进。除了学校的模拟考试,还可以专项问题设置专项检测。
另外,语文复习中还要做到几个“关注”。 1、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。2、关注综合实践、学科渗透。3、关注课外名著阅读。4、关注兄弟省、市的创新题。
转眼之间,2008年的中考又临近了,希望每一位备战中考的老师和考生都能摸索出一套最科学、最高效的复习方法。付出总会有回报,今天的汗水必将换来明天的优异成绩!
2008、3、20 |